合葬墓來源很早就有了,居文獻考證,周公時期(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就在禮記中記錄了合葬墓的習俗,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石器時代。當時的合葬墓并非全是夫妻合葬,因為古代的衛生條件比較差,一旦出現瘟疫,很多人都會一起死去,人們為了方便掩埋,所以把這些人進行合葬。合葬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所以并不具有夫妻同墓的代表意義。真正讓人開始使用到合葬墓的是《禮記》中記載:“孔子既得合葬于防。”說的是孔子的父母是合葬的。從此以后,因為孔子的地位,后人都開始效仿這樣的做法,也就有了后世的父母合葬墓。
雙層墓碑款式
在關于夫妻合葬對愛情的理解詮釋方面,大家熟知的《梁?!?,在唐朝時期就有這樣的記載,梁載言的《十道四番志》記錄了:“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這就是梁山伯和祝英臺死同冢最早的記錄。元朝王實甫《西廂記》,里面有這么一段話:“不戀豪杰,不羨驕奢,自愿地生則同衾,死則同穴。”自此以后,生同衾,死同穴就成為了中國人對于愛情的最美好的理解。除此之外,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詞出自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是人們對愛情的理解,生死相許,生死相隨,也更加鞏固了合葬的概念。
簡單墓碑
現代人對于愛情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夫妻作為一個和諧家庭的構建者,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相濡以沫,他們的感情和睦,直接影響了整個家庭的財運和氣運,所謂家和萬事興,夫妻感情好,影響著后代的性格,也影響著他們的人生。所以合葬碑很好的為后人做了表率,中間蘊含著祖祖輩輩做人做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