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墓碑一般集中在城鎮公墓中,或分散于農村的田間山頭上。前者受西方公墓的影響而形成了不以姓氏和地域為安葬限制的公共墓碑群;后者依照傳統舊式,立于以姓氏和地域為安葬限制的家族墓地里。
現代公墓也稱為墓園或陵園,以園林的形式設計,具有一定的設施、規模和數量的墓穴,不以姓氏和地域為安葬限制的公共墓地(區別于一姓一家的墳地)。它是在我國“義地”(又稱亂葬崗)的基礎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形成。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大型公墓,如法國皮埃爾·拉雪茲公墓(圖 5-1-1 )。該公墓坐落于巴黎東郊的山間,是巴黎三座公墓中最大的一座,由拿破侖于 1804 年正式命名,墳墓 30 萬座。其中有很多世界名人長眠于此。
由于文化背景、歷史發展的獨特性,我國的較大型的公墓產生得很晚。1956 年, 黨和國家領導人首倡衛生、方便、節省的火葬,開展群眾運動、進行殯葬改革。其后又對墓葬占地面積有了嚴格的規定,強調環境保護,并將封建社會那繁雜而充滿 陋習的喪葬形式變成“簡潔而不草率、莊重而不迷信”的紀念形式。這大大促進了我國現代公墓的發展。一批基于新的生態人文觀念而建的現代城市公墓,例如北京 八寶山革命公墓、上海福壽園、武漢石門峰都市陵園、廣州銀河園等,對我國現代公墓的發展作出了積極探索。
(一) 現代墓碑批量生產,同一公墓內的墓碑大多形制單一
現 代公墓內的墓碑強調個體,相互之間無太多聯系。聚族而葬在公墓之中已經完全消失。最普遍的墓葬方式就是用水泥或石料板塊制成墓穴安放骨灰盒,立墓碑,每墓 一般占地一平方米,每墓植一棵松樹或柏樹。公墓里建有道路和園林式的綠化帶、亭、臺、樓、閣等文化設施。這種形式符合“入土為安”的中國傳統文化,較易為 老百姓接受。
現 代公墓在整體上發展不平衡,良莠不齊。由于我國老齡化人口劇增,城鎮土地資源緊張,和開發商的利益驅使等諸多原因,導致現代公墓的共同問題就是密度大,最 大限度被開發,爭取最大的利用率。尤其是現代公墓以企業性質經營為主,對于墓園規劃理念的理解常流于表面,片面陳舊缺乏系統的理論做指導;設計手法表現為 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形式的硬性混合拼接,缺乏真正傳統文
化的滋養?,F代墓碑也沒脫其囿,由機器加工生產而成,雖省時省力,但形制簡單,甚至粗制濫造。
有些公墓內部還設立了墓碑加工廠,就地生產。并與墓地一起明碼標價,如蘇州某公墓的墓碑及墳墓價位表,其中“桂花二區,¥100000 元”。2009 年 4 月 6 日《中國青年報》 載北京一家公墓,以墓碑的質地來標墓地的價格,如青石材質地的價格 7 萬元/0.8 平方米,花崗巖質地為 7.5 萬元。“殯葬壟斷”、“殯葬暴利”等問題進入了公眾視野,一方面是國家有關部門多年來提倡“文明、節儉、綠色辦喪事”、整頓殯葬服務市場;一方面是公眾屢屢發出“死不起、葬不起”的無奈聲音。